怎么分阴历阳历?

区分的方法很简单,日历上一般都是同时写出阳历和阴历的。写数字的就是阳历,比如9月12日。写汉字的就是阴历,比如七月初三。

阳历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历法,也叫公历。而阴历是中国等一些国家由农业耕作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历法,也叫农历。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闰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阴历  百度百科—阳历

农历、阴历、阳历、公历是啥意思怎么区分的?

1、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即使指公历;

2、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就是这种,由于它来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时期才传到我国的,所以也称为新历;

3、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是东亚国家沿传的;

4、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5、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扩展资料: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阴历阳历怎么分(阴历阳历怎么分那个快那个慢)

回归年约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 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罗马人在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每两年插入3/4个月的做法,后来逐渐将每年多于12个月的日子分到各个月里,逐渐演变成宫分历,也即是太阳历。天主教文明影响下的格里高利历,亦即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波斯历,也是太阳历。

中国人、印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则比较重视朔望月的意义,依然采用月分历。其中,中华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

宫分历的日期和季节比较契合,月分历的日期和季节则有一定的偏差。月分历中,太阴历的日期和季节的偏差,每年约11天一直累计下去,约32年之后,累计偏差会达到一年;而阴阳合历,则通过置闰的方法,将历日和季节的偏差控制在一个月以内。

犹太历的置闰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犹太历是以春分为太阳年节点,春分始终处于犹太历的第一个月,闰月则置于最后一个月之前。

中华历和印度历的置闰法则比较复杂。中华历和印度历,是以进入历月的星座决定月份的排序,无星座进入的月份置闰。

月分历的日期和月相比较契合,宫分历的日期则和月相完全无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阳历百度百科-阴历百度百科-历法

阴历和阳历怎么区分

01 阳历就是日历中讲的几月几日。也就是上学上班等所按照的日历。阴历就是平常讲的几月初几,或者是算节气或者传统节日时所按照的日历。

阳历和阴历存在时间、天数、叫法上的不同。阳历是以太阳计算的,阴历是月亮计算的。阳历就是日历中讲的几月几日,阴历就是平常讲的几月初几。

时间不同。阴历是平年十二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而阳历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天数不同。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来确定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而阳历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叫法不同。阴历俗称农历,通常的称呼是月初为某月初几,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为九月三十,称呼后面不加“日”字。而阳历又称公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时间必跟“日”字。

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 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朗为大月,双月为小月; 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一个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