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厚德怀仁博学笃行”含义

厚:厚的,这里应该是深厚的、高尚的.德:即品德、道德.

厚德:高尚的品德,高尚的情操.

博:广博得,广泛的.学:学习

博学:广泛的学习,涉猎.

励:鼓励、激励.志:志向,理想

励志:树立远大志向.

笃:应该是诚实的,恭敬的等等 行:行走.

笃行:是行为的一个标准,说不大清楚,有点恭敬的意味,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不可张狂无理等等.看看后边的解释吧.

"厚德"应该是取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儒家的仁、德,虽然这是出自《易经》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励志”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树立志向,让人奋发向上.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

“博学笃行”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切实地力行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翻译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

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礼记·中庸》简介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博学笃行”的意思是什么?

“博学笃行”的意思是学问广博精深,学有所得,并且努力践履所学。

博学:“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扩展资料:

博学的反义词:无知, 才疏学浅

无知:1、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有时指对象对于相关领域) 2、年幼无知。指缺乏知识和重要常识,不明事理,解释不通。

例句:让我诧异的不是你的愚蠢,而是你的无知。

才疏学浅:[ cái shū xué qiǎn ]见识少,学问不深(多用于自谦)出 处:《汉书·谷永传》:“臣材朽学浅;不通政事”。

例句:本人才疏学浅,还请阁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