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阴陵迷路时,田父为什么要骗他向左?
当时田父骗项羽往左而逃,最后直接落得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而这个田父与刘邦,与项羽都是无关之人,为什么会选择欺骗项羽,导致他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原因也是比较的简单,就是此时项羽已经失去了民心,天下之人都不会帮助他,此时更是选择陷害项羽一波。
当时项羽率领八百精兵想要趁着天黑突围出去,一直等到天亮之时汉军才发现了项羽居然逃走了,此时灌婴才带着五千骑兵去追击项羽。可见中途有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项羽完全是能够逃出去的,但是项羽却在阴陵迷路了,更为致命的就是他被田父欺骗导致他陷入大泽之中,最后被灌婴追上。
关于这个田父,在很多相关的史料当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确是有这样的一个人物。假如田父是刘邦管辖之地的人,他选择欺骗了项羽这还让人觉得情有可原,但是要知道阴陵就是楚地,那么田父应该是是楚人,他没有像乌江亭长一样帮助项羽就算了,这时居然还让项羽落到绝境之中。
由此可见,项羽之所以会被自己的楚人所害就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民心,民心已失去,就注定是会失败的。而项羽的这一生当中的确是干了很多失民心的事,最早是在巨鹿之战当中,直接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国降卒,这也是要遭报应的,要知道一直都有杀降不详的说法。
而之后进入咸阳,又开始大屠杀,先杀子婴,然后火烧阿房宫。后来暗中让人将义帝杀害。这也让天下之人看清楚了项羽是一个残暴的形象,最后在和刘邦的楚汉争霸当中,也是逐渐的落入败境,所以此时天下之人支持的是仁慈的刘邦,只要刘邦将项羽杀死,天下也就不会在混乱了,田父也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
《项羽之死》中田父为何要欺骗项羽?
有两种可能。一当然是田父和项羽有仇;二则是无冤无仇。对于前者,这个田父有亲人很有可能之前是项羽敌对阵营中的一员,比如士兵,这个敌对阵营或者是秦军或者是汉军或者其他,在和项羽的作战中被项羽或项羽的部下所杀,也或者是田父之前的家乡曾被项羽所烧杀抢掠过,因之田父对项羽深恶痛疾,必欲除之而后快,现在遇到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于是就欺骗项羽。谁都知道,项羽每到一处几乎不是搞屠杀就是抢劫,临了还不忘放一把火烧个干净。对于后者,那可能就是因为项羽每到一处几乎不是搞屠杀就是抢劫,临了还不忘放一把火烧个干净,这使得项羽在天下人中的名声很差,几乎没有人愿意帮他,更没有人愿意他将来当皇帝统治天下,因为很明显他必将会是一个暴君,而天下人早已苦于秦的暴政了,不想再重蹈覆辙了;而与此同时,刘邦则深得人心,人皆乐于刘邦为天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田父做出了他认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让项羽早点垮掉,而他能做的就是不给项羽指引正确的道路。当然也有可能就是田父本来并不想掺合到这样的事情之中去,或许是项羽或他的部下在问路时态度恶劣,让田父心生反感而决定欺骗他。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或许是田父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被项羽他们给吓坏了,于是在惊慌和害怕中就随意的指了一条路,这条路不幸就是通向沼泽地的,他本意并是不想骗人的。还有另一种原因,那就是原本就没有田父这个人,是司马迁给有意添上的。司马迁这么做可能是想借此说明项羽失去人心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连个不问世事的农夫都不愿帮他,不但不帮相反还害他、欺骗他。这正是司马迁想要说明的意图,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以他故意安排了一个原本就不存在的田父来“绐”项羽。总之,这个田父“绐”项羽有极大的可疑之处,到底真相如何现在已经无法求证了,历史就是这样,留给失败者的总是一个谜团连着一个谜团。“即便是没有他们的出现,历史的进程依然会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发展。”田父的出现与否,还有指路正确与否,这些都改变不了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结局。
为什么项羽在阴陵迷路时田父要骗他向左?
近日有网友提问:为什么项羽在阴陵迷路时,田父要骗他向左?而这向左的一骗,使项羽最终自刎于鸟乌江。为什么无怨无仇的这个田父会这样呢?百思不得其解。
1、阴陵迷路是项羽突围的转折点
先来看看《史记》项羽阴陵迷路的记载:“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尽管后世很多人为田父(耕田农夫)的行为解脱,但司马迁的记载很明确,是农夫“绐曰左”。绐(dài)就是欺骗的意思。
也就是说农夫故意骗项羽向左,这一举动成为项羽突围转折点,之前他率800名精兵趁夜突围,天亮时才被汉军发现,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阴陵迷路时,如果不是田父骗他,项羽不会陷入大泽中,汉军不会追上,更不会出现后来的“项王自度不得脱”。
2、田父骗项羽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故意指错路的田父是何来路?史料对此无其他说明。而在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田父”的身影,只不过阴陵田父是最为著名的。按理说,阴陵为楚地,项羽为楚人,回乡再次创业的项羽会得到老乡帮助,就如同过江东时那名要帮助他的乌江亭长。
但恰恰是楚人田父故意使项羽陷入绝境,这种做法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民心。败退到阴陵的西楚霸王,早已不是当年率江东子弟讨伐暴秦的项羽。区别在哪里?说白了就是此时他已失尽了民心。
3、项羽是如何失尽民心的
那么,项羽是如何失尽民心的?主要原因如下:
之一:坑杀20万秦降卒。秦将章邯率部投降项羽后。因为各路反秦诸侯军的士卒,曾经受过暴秦的奴役,因此以牙还牙,把秦降卒当作奴隶驱使。史载,此举引发秦降卒暗中暴动的打算。项羽于是下令,边夜坑杀20万秦降卒。
自古以来,杀降不祥,并会导致因果报应。就如同当年的杀神白起,临自尽前感叹因在长平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遭受报应。项羽杀降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不祥之举,最终将引害其身。而且此举最大的负作用,是项羽可以类比暴秦的名声被坐实。
之二:杀子婴、烧阿房宫。项羽灭秦后,屠戮咸阳城,杀掉了秦王子婴,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熄。携带美女宝物回江东时,有人劝他在关中成就霸业,不要“沐猴而冠”。项羽却把进言之人杀掉了。
项羽攻下咸阳城的上述举动,不仅暴露了他性情的残暴,同时也说明他刚愎自用,内心已极端膨胀,听不进一点儿不同的意见,真所谓“逆我者亡”。这样的西楚霸王如何能得人心呢?
之三:杀义帝,坑杀齐降卒。项羽大封诸侯后,把义帝送往长沙,却暗中下令让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在途中把义帝杀死。不久后又进兵齐国,田荣兵败,项羽下令烧毁齐城阳国,坑杀全部齐降卒,还把齐国百姓迁往北海,导致齐人田横领兵造反。
义帝是项羽征讨暴秦中的一面正义大旗,正是有义帝的存在,各路诸侯才可能唯项羽的马首是瞻。如今大功告成就暗杀义帝,同时杀齐降卒,因齐人所谓的“性情反复无常”而要强行迁徙。这样的项羽从根子里,与当时人们痛恨的暴秦实无两样。
之四:楚汉之争,项羽败象尽显。在楚汉之争中,项羽与刘邦长久对峙而不胜,韩信夹兵而袭,大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彭越也攻打项羽,曹咎最终在汜水被刘邦击败……项羽腹背受敌,粮草不继,最终被迫出此下策,与刘邦楚河汉界中分天下。
此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西楚霸王签订城下之盟,这让项羽不可战胜的神话化成烟云。刘邦则果断出击,最终置项羽于死地。败象尽显的项羽已被当时的人们所抛弃,错指道路的田父只不过按惯例完成一次落井下石的举动。
最后,来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阴陵迷路而最终失败的: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等到功成名就的项羽放弃关中,留恋楚地,杀义帝自立为王,怨恨王侯的背叛时,他已无法掌控局势了。自夸自大,为满足私利,不效法先贤,认为创立霸业必须靠武力,最终只用5年就国灭身亡,客死东城,死前还不觉悟,不自我谴责,很不对啊!
也许,司马迁的上述评价也能解释,项羽阴陵迷路时,为什么田父要骗他向左……田父和其他广大农夫一样,企盼用项羽的死来结束秦末以来的诸侯混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