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在人体什么位置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

①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骨空论》。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即发际穴。见该条。

督脉穴

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针经指南》:“后溪通督脉,为八脉八穴之一。”后溪穴又称为小督脉。

有“督脉和任脉”的准确位置图吗?

“督脉和任脉”的准确位置图如下:

督脉和任脉都是古代医者对人体一定认识的表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建立了。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任督二脉”。确切地说,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认识,最终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

“督脉”除了正中以外还涉及到两边,比如“督查”这个词,也暗含着“督脉”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间,往两边看的意思。古代医者把“督脉”脊柱当做最重要的组织器官,有具体的内涵。在很久以前,古人只是认识到了‘督脉’的功能。比如,督脉中间部分出现问题之后,脊柱会出现疼痛、不灵便,督脉的下端出了问题后会引起大小便的异常;督脉的上端异常,会引起头痛头晕。这些病候都和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功能或结构异常有关系。

“任脉”最初是“妊”这个字,指的是女性怀孕之后人体前正中线会出现色素沉着,不仅是怀孕,月经周期的变化,人体正中线的色素颜色也会有变化。当时古人很仔细地观察到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在古代临床积累中,逐渐理论化,构建了“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