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蒸鸡蛋为何成稀糊糊 为何蒸鸡蛋成稀糊糊
1、蒸鸡蛋的成型主要跟蛋白的热凝性有关,加热使得鸡蛋中的一种卵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可使蛋液变稠,由流体变成固体或半固体状态,一般蛋白在57℃长时间加热开始凝固,58℃呈现混浊,60℃以上肉眼可看出凝固,70℃以上则有柔软的凝固状态变为坚硬的凝固状态,并随温度升高而变得坚硬,通常要蒸好一碗鸡蛋羹需要15分钟,如果蒸的时间过短,就会出现不成形,呈液体状或稀糊粥状的现象
2、做好一碗布丁形态的鸡蛋羹,放水量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如果鸡蛋液里水分含量过多,那么蛋的稀释使蛋白质浓度下降,引起热凝固点升高,甚至不发生凝固,导致鸡蛋液在蒸制后很难成型,可能出现粥状形态。
3、如果鸡蛋羹蒸过之后不成形,看起来更像蛋花汤,稀粥一样的状态,那么主要原因就是打鸡蛋的时候加的水太热了,直接把鸡蛋烫到半熟了,已经烫熟的蛋白会凝结,不会和剩余的蛋液凝固。
4、蒸鸡蛋羹的过程中要保证不能有水汽或其余的水进入,否则这些水的加入同样会稀释蛋液的浓度,导致蛋白凝固性变差,出现稀粥状。
二、蒸蛋蒸出来很稀是怎么回事 蒸蛋是稀的怎么补救
鸡蛋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蛋类食物,它的营养丰富,吃法多样,可以炒着吃,煎着吃,还可以蒸着吃等等。很多人都会在家做蒸蛋吃,但是,有时候蒸出来的鸡蛋是稀的。那么蒸蛋是稀的还可以吃吗?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蒸蛋是稀的怎么回事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水加的过多
蒸蛋的时候水与蛋液要搭配合适的比例才会凝固,如果加入的水过多蛋液的浓度就会被稀释,这样蒸蛋就无法凝固,蛋液与温水的比例为:1:1.5,这样蒸出来的蒸蛋口感就最为嫩滑,如果水分比例超过1.5那么蛋液就很难凝固了,如果想要蒸蛋的口感偏硬性一点的可以把蛋液与温水控制在1:1.2之间。
蛋液没有充分搅散
在搅拌蛋液的时候一定要把蛋黄蛋白充分搅拌均匀,不能有颗粒状,然后把蛋液与温水混合,再把蛋液与温水搅拌均匀,这样蛋液与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蒸蛋才会凝固,如果蛋液与温水没有充分搅拌混合这样蛋液与水是分离的,这样蒸出来的蛋就无法凝固。
加入的温水温度过高
蒸蛋一定要用温水,这样可以使蒸出来的蛋更为嫩滑,但是如果加入的温水温度过高就会使蛋液凝固成了蛋花,这样蒸蛋就肯定不会凝固了,加入的水 水温在30~40°之间就最好,这样蒸蛋最为嫩滑。
蒸蛋是稀的怎么补救
1、没蒸熟,鸡蛋中的蛋白质加热不充分,所以不会凝固。继续蒸几分钟就好了。
2、水放的太多了,鸡蛋被稀释到一定成度,蛋白质就算蒸熟凝固了,看上去也会是水水的。所以下次一定要注意鸡蛋和水的比例。
3、搅拌不均匀,这种情况蒸出来的鸡蛋羹一般是凝固的,一般是水。只能下次蒸的时候注意多搅拌一下了。
4、放盐,盐能加速蛋白质变性,如果蒸鸡蛋羹不放盐,除非你水放的超级少,否则鸡蛋羹怎么蒸都是水水的,不会整块凝固。
蒸蛋很稀可以吃吗
能吃,但不好吃。
稀的鸡蛋羹跟烹饪者放水较多以及蒸时太短有关,第一种做出来的稀水样鸡蛋羹,如同鸡蛋汤一样,熟了就能直接吃,只是口感不大好,没有吃鸡蛋羹的滑嫩感。
而第二种则是鸡蛋羹没蒸熟,这种情况只要把鸡蛋羹再放入蒸锅中继续蒸,直到蛋羹蒸熟就能吃了,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可放心食用。
蒸蛋有什么技巧
①加水要适量。水量以蛋液的2倍,最好是加温水调制。
②不要猛搅蛋液。大家都知道,我们打发鸡蛋的是把空气打进去。搅拌的越久空气就越多。蒸蛋羹是并不需要空气的,所以打鸡蛋的时候,只要把鸡蛋充分的搅拌均匀就可以了。过分的搅拌也会使鸡蛋的粘稠度变低,导致不成型
③不宜先加调味品,蒸蛋羹前加入调味品,会使蛋白质变性质,蒸蛋羹不软嫩,失去其特有的风味。一般蒸好的鸡蛋加入自己喜欢的调味或者酱油,再加入几滴香油即可。
另外蒸蛋的时候,用一个盘子把碗盖住,蒸出来的蛋羹不仅美观,而且口感细腻,嫩滑爽口。
三、蒸鸡蛋蒸半天还是稀的怎么回事?
原因是水放的太多,蛋和水的比例应该1:3。调鸡蛋液的时候没有加盐。盐有凝固鸡蛋液的作用。所以在蒸鸡蛋羹的时候,适当的加点盐有助于鸡蛋液凝固,而且也有去腥的作用。
蒸鸡蛋的方法如下:
准备材料:鸡蛋两个、纯牛奶200毫升、盐一小勺。
1、先把鸡蛋打在碗里,然后加盐。
2、加盐跟油之后充分打匀。
3、鸡蛋液打匀以后加温水,或者温热的牛奶。
4、牛奶跟鸡蛋继续打匀。
5、蒸锅烧开,鸡蛋液放入蒸锅,一般5到7分钟就好了。
6、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