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团子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由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利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认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

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将青团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苏州人至今清明上坟仍以青团作供品。

寓意:清明时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扩展资料

清明时吃青团在南方很常见这个习俗,使用艾草捣碎了后挤压出绿色的汁液来,然后跟糯米粉混合后揉面,然后再来包裹上各种馅料,做成青团了。青团子的馅心可以是红枣的、豆沙的,或者是肉馅也可以。做好之后放入蒸屉里面蒸熟就可以了,这个美味的青团子就做好了。

其实清明吃吃青团就是为了预防疾病,同时也是为了在寒食节的时候吃,因为清明节这几天家里不让生火,所以做点青团来在这几天吃。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吃清明团子的意义

导读:都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历史上每个节日都有着相对应的专属饮食文化,就拿清明节来说,在这一天,人们普遍要吃寒食来过节,特别在江南地区,青团更是其传统特色小吃,但大家是否知道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吃清明团子的意义。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子

1、禁火的旧制

清明节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即在清明节期间不能生火,这个时候只能提前准备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团就是其中一种很受欢迎的食物。

2、象征希望和生命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是家家禁烟吃冷食,在古时候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另外,清明节吃寒食还有一种“感恩”意味,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3、文化的传承

现在青团可能作为扫墓祭祀的功能渐渐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一种小吃。清明节吃寒食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吃”上升为“文化”,也能够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青团子是什么

青团,顾名思义是一种青色的团子,产于江南地区,以浙江为中心呈辐射状流行在江南地区,主材料为当季的野草,糯米粉,馅儿料,采集的野草常常以艾草为主,将艾草碾碎打出青艾汁,再将糯米粉和清艾汁混合捣制,经均匀揉和后,揉成粉团。然后加入馅料儿,蒸制而成,出锅前刷上一层油,让小青团看起来油亮油亮的。青团的馅料儿的发展也很带有时代性。在以前,馅料儿都用豆沙,糖,或咸肉做成;到了现在,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青团的馅料儿出现了水果馅儿,什么蓝莓味,草莓味,甚至出现了巧克力味儿等等。

清明吃青团的传说

青团的传说一: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另外,清明吃青团,还有一个传说。

青团的传说二:

关于清明节吃青?的习俗,《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金兰。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金兰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清明团子的由来和寓意(清明团子的由来和寓意作文)

金兰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金兰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而吃青团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青团的做法

传统青团的做法是先制青汁,有的是用嫩艾、有的是用麦浆草、还有的是采用青菜。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碧绿色的面团,然后摘成每个大约重五六十克的小面团,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刷上油即可。目前市场上除传统青团外,还提供马兰头、肉松、蛋黄、百果、什锦、香芋青团等众多口味。

食用青团的注意事项

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青团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可以看做为主食,根据馅料不同,热量和脂肪含量又有差别。因此,食用青团不可以毫无节制,应将其作为主食的替代。对于有些青团(如肉松蛋黄青团)由于脂肪含量高,热量也更高,食用时更应限量。

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青团是由糯米粉制成,人们通常冷食,黏软的糯米冷后质地变硬,较难消化(如果和脂肪高的食物同食则更难消化)。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的人食用青团要控制数量,每次少吃一点。由于糯性食品会刺激胃酸,因此青团也不太适合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此外,糖尿病人也不适合吃青团。糯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

清明团子的由来和寓意

相传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饥饿难忍,村民做青团放在青草中,躲过清兵搜索才得以送给陈太平吃,青团就这样流传开来。清明时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清明团子是什么

清明团子就是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但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为什么要吃青团?以及它的由来?

青团,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因其色调而得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面粉里,手工揉匀,再根据各人喜好包裹进不同的馅料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传统糕点,制作方法及食用习俗与青团大同小异,皆为清明前后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广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为“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称为“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称为“艾粿”,而广府地区则常称作“艾饼”。

制作好的青团食用起来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青团的来历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 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 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 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 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团子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吃青团的由来

每到清明前后,菜场、超市都会有“青团”卖,杭州土话叫清明团子。这个团子跟月饼相同,都是节气食物。清明吃团子,可要追溯到几千年前了。

要说清明,先得从寒食节说起,当然这个节日现已失传。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臣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当上晋文公后,请介子推当官,介子推不高兴,跟老母亲躲在深山。晋文公就想了个馊办法,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哪晓得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很伤心,下令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清明团子的由来

清明团子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小吃。

清明团子又称"艾馍馍"、"清明蒿子粑"。是一种特色习俗美食,一般在寒食节食用,主要由糯米粉、粳米粉制作而成。

清明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