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这个字,到底怎么读?

解元 [ jiè yuán ]

【1】解元 [ jiè yuán ]

基本释义

1.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2.宋元以后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

【2】唐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亦称“解首”。宋洪迈《容斋四笔·责降考试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会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3】宋元

对读书人的通称或尊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可怜自家,母子孤孀,投托解元子箇!”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俞良便挨身入去坐地。只见茶博士,向前唱个喏,问道:‘解元喫甚么茶?’”

【4】明清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古代科举考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乡试中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中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中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