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一词最早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当时这两个字指的是皇帝的都城,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君王居住在周边分封国的中间,中国以外称四夷,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秦朝处在天地的中间,故称中国

但在明朝之前,“中国”还不是专属的国号,一些社会开放的王朝,如汉唐时期,外国人称中国人是汉人、唐人等,明朝时期,则正式将“中国”两字称为了国号,对内对外都自称中国。

但俄罗斯人曾经称我们为“契丹”,其原因是五代十国后辽王朝政权在北方建立了起来,存在了200多年,影响深远,俄国人误以为“契丹”就是中原王朝,“契丹”也就成为了古中国的一个称呼。

另外,古印度称呼我国为“震旦”,“震”的意思为“东边”,“旦”指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震旦”即东方的国度。

古希腊称我国人为“赛里斯”,起于蚕与丝的本意。除了这些称呼外,其实还有一个高贵又霸气的名字,却鲜有人知。

这个名字为“桃花石”,是古代中亚人对古中国和汉族人的称谓,对于“桃花石”名字的来源则有两个说法,一说“桃花石”为“拓跋”的对音,南北朝时期,拓跋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了强大的北魏,影响甚广,对中亚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唐朝,众所周知,盛唐时期对整个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唐人街在多个国家也都存在,唐朝时期建立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碑文也都出现了“桃花石”的称谓。

不过实际上,“桃花石”这个称谓在隋唐之前就出现了,但由于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开放,国人走向了世界,外国人也来到了中国人,世界各国也都认识到了中国,欣赏于中国,甚至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于是“桃花石”这个称谓并流传开来。

追溯我国对世界的影响,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华夏”一名也最早出现在西周,华指的是汉服,夏指的是行周礼的大国,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至于中国人自称是华夏子孙,则与炎黄两帝有关,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后也就成了华夏部落。

二、中国 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早出现在西周。

国宝重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其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指天下之中)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扩展资料

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之事。

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何尊的主要材料有铜、锡和铅等金属成分,三者所占比例也不同。早期铜占以上,有的锡仅占有0.8%,中期锡、铅比例分别为5-8%、1-6%,有所增加,晚期则以铅替锡的趋势更明显。

何尊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在国家的中心管理天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

参考资料何尊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