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氏中兽资料
拉丁文学名 andrewsarchus
体长 5米
体重 1吨
食性 肉食
时代 第三纪(始新世)
分布 北美洲 蒙古
分类 踝节目 安氏中兽科
安氏中兽,属于最晚的踝节类这类哺乳动物的脑子很小。随着草地在陆地上的扩展,踝节类被食草的动物取代了。这些草食动物包括马、犀牛、猪、土豚和几个现已绝灭的其他哺乳动物类群。最大的肉食哺乳动物 。
物种名称 _
蒙古安氏中兽(大陆)
蒙古中爪兽(台)
拉丁文名 _
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
英文发音 _
and-rooz-ARK-uss
体长 : 约83厘米的头颅
高约1.8米 长5米
体重 : ?
食物 : 肉食性
生存年代 _
六千万到三千两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 _
蒙古 美国
物种种类 _
哺乳类—中爪兽
名称含义 _
安德鲁斯之兽
以古生物学家安德鲁斯
[Roy Chapman Andrews]
二、安氏兽进化成了什么
安氏兽进化成了羊。
根据资料显示,研究羊的进化过程中发现羊的祖先是一种叫安氏兽,也称安氏中兽或者蒙古安氏中兽的食肉动物,与狼十分相像,生活于晚始新世距今4000-3500万年前的的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是曾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类食肉动物之一。
根据所发现的骨骼化石推测,安氏兽的体长大约在4米以上,肩高大约2米,体重在1吨左右,而最大的可能体长达到5米,体重达到1.5吨左右。
三、蒙古安氏中兽的特征
极度延长的面部,颧骨宽阔膨大,颅长83.4厘米,颧宽56厘米;具较为完整的真兽齿型,因此不同于m3缺失的强中兽;p4呈三角状并臼齿化,有突出的第三尖。其m3后尖缺失,外嵴(ectoloph)主要由前尖(paracone)构成。标本描述,其资料来自1924年亨利·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的解剖论文。
安氏中兽从极大仅被知道头骨(83长期厘米和56厘米宽)并且骨头,但头骨的相似性对那更小mesonychids建议那安氏中兽在大规模有同一个wolf-like身体。
它可能是知道的最大的土地住宅肉食哺乳动物。 “如果Andrewsarchus相似成了比例Mesonyx obtusidens它有长度从口鼻部到大约12英尺和高度骨盆的后面从地面到大约6英尺后面的肩膀或中部。 因而在整数它是可能的也许是三时间大小Synoplotherium (Dromocyon) vorax 或Mesonyx obtusidens.然而,像许多古体动物,安氏中兽并且其他mesonychids有一个superproportionally大头与他们的身体尺寸比较。
外推从相似的mesonychids的身体比例,例如Mesonyx, 安氏中兽长期大概是大约4米(13英尺)并且也许站立了几乎2米(6英尺)在肩膀。头盖骨两次是关于阿拉斯加的长度棕熊(熊属类gyas),但狭窄,和关于三倍长度的美国狼(犬属occidentalis)。因为平均棕熊称少于1000磅,并且狼的仅一个极端标本称77公斤(170磅),我们可以只建议,均衡地外推身体尺寸,那安氏中兽大概称某处在400-1000磅之间至多。 但,因为我们有仅头骨和没有其他化石证据,这是完全猜测。古生物学家那研究了安氏中兽为“走与史前野兽的”高度优秀得奖BBC录影陈述作为“关键事实” :“重量一公吨”,或551磅的四分之一。
进一步化石发现应该显示清楚动物的大小,因为它不知道当前标本是否代表平均,或者种类的例外动物。 亦不它指定它的年龄。
安氏中兽的出现和关于行为的样式实际上是未知数和是辩论题目在之中古生物学家自那以后它首先被发现了。 所有被知道Andrewsarchus在什么,几乎完全,首要来自唯一在晚Eocene沉积发现的被保存的三脚长的头骨是蒙古。 新的理论表明牙安氏中兽可以是直言和不典型的掠食性动物。 它的饮食可能是更多无所不吃,比如肉食、腐尸、骨头,根源的植物或者软体动物而不是新鲜地杀害了肉。作为净化剂,安氏中兽可以对新鲜地被杀死的尸体能够了存取通过使用它强大的大小把其他更小的掠食性动物和净化剂吓跑。直到也许提供洞察入不确定性这些区域的更加化石的证据被揭露所有重建依然是高度投机。
Andrewsarchus 拥有了在土地哺乳动物演变的某些最强的下颌,能通过大骨头咬住,如果需要。 从它的巨大下颌和沿海地点判断化石,安氏中兽在靠岸可以哺养了原始鲸鱼,贝类并且坚硬轰击乌龟和当代大哺乳动物在各种各样的期间在它的存在期间。往Eocene非常大哺乳动物的末端(例如brontotheres)有演变大约中亚。
尽管极大的下颌和非常健壮的牙,安氏中兽没有安排牙为适应carnassial剪,虽然它的巨大地强有力的下颌使这样适应多余。判断根据它的纯粹大小,动物在大动物很可能哺养了例如绝种brontotheres,当时,可能是在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之中两狩猎他们和换气已经死的尸体。
由于食物要求,安氏中兽大动物的丰富的来源认为是存在中亚在Eocene期间,很可能全年。 当印第安次大陆与亚洲碰撞在晚期间Eocene/EarlyOligocene这个事件导致了形成喜马拉雅山山,当关闭东部时Tethys海洋因而改变的气候类型和导致的中亚变干,最后造成剧烈的faunal转交。 它被建议那Andrewsarchus成为了绝种由于此造山运动
四、蒙古安氏中兽的物种
一般认为安氏中兽体型超过大鬣兽、裂肉兽、巨型短面熊,但根据最新研究在南美发现的巨型食肉目熊科动物Arctotherium angustidens,体重估计达1.6-2吨,很可能在安氏中兽之上。Arctotherium angustidens作为最大的熊科动物乃至陆生肉食哺乳动物,体型估计不比一只小型亚洲象小,但由于过于庞大笨重,只在早更新世生活过一段时间,进入中更新世便已经绝灭。
五、安德鲁猛兽是什么?
安氏兽
安氏兽, 已经灭绝哺乳类动物. 大约生活在新生代3000万---800万年以前. 肉食性,但不属于猫犬科. 长蹄,身上有花纹,跟现代的马与驴是远亲.
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食肉哺乳类动物之一, 身高2米左右,嘴长大约一公尺.可轻易咬碎动物的骨骼.
虽说安氏兽是掠食性动物,但安氏兽没有领地意识, 只是处于食物链上层到处捕食.
虽说安氏兽体型巨大,几乎没有天敌.但后来因地球的气候急剧变化,草食动物的大批迁移与死亡,导致安氏兽最终被自然所淘汰
蒙古安德鲁斯中爪蹄兽(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属踝节目中兽科,生活于晚始新世距今5000——3200万年前的蒙古,名称缘自其发现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可能是曾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
192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资助的第三次中亚野外考察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任领队的安德鲁斯在今天蒙古国曼汗(Manha)附近的晚始新世岩层发现并最先描述了这种动物,在这之前的三年中,这个考察队在他的带领下成果丰硕,在蒙古戈壁发现了窃蛋龙等闻名于世的恐龙化石,并且还第一次发现了原角龙的蛋,从而证明恐龙为卵生繁殖,轰动了科学界。事实上,这次最先看到化石的考察队员是乔治·奥尔森(George Olsen),他立刻招呼安德鲁斯过来检查,考察队紧接着投入挖掘,慢慢地一具壮观的头骨化石呈现在众人眼前。所发现的标本主要是一个巨大的头骨及一些碎片,领队安德鲁斯经鉴定认为它是一种未知的史前大型肉食类动物。
化石的详细比对和鉴定是后来作的,安德鲁斯将化石的轮廓图寄到美国博物馆,化石令多数研究者首先想到的是以完齿兽(Entelodon)为代表的渐新世巨猪类(Entelodontidae)杂食动物,而W. D. Matthew博士观察并比较了(当时隶属古食肉目而今天改归踝节目的)中兽类物种后,发现这个新标本与它们有相当近的亲缘关系,在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之后,该化石被归属于中兽类定名为蒙古安德鲁斯中爪蹄兽,简称安氏中兽。对它的食性则一般定性为杂食,而非安德鲁斯先生当初所作的系肉食动物的判断。
安氏中兽的体型远比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食肉动物大。颅骨总长达834mm,尺寸远远超过阿拉斯加棕熊(Ursus gyas),估计成年时其体长3820mm(=12英尺6.5英寸,依据M.H.obtusidens头部与身体比例放大三倍,现在一般认为它能长到5米),体重可达1500公斤。它的头骨长度和宽度是棕熊的两倍,北美马更些狼(Canis occidentalis)的三倍,也是它的北美亲戚强中兽M.H.obtusidens的三倍,出自始新世犹他州北部的强中兽M.H.vintensis的三倍。
安氏中兽种的特征:极度延长的面部,颧骨宽阔膨大,颅长834mm,颧宽560mm;具较为完整的真兽齿型,因此不同于m3缺失的强中兽;p4呈三角状并臼齿化,有突出的第三尖。其m3后尖缺失,外嵴(ectoloph)主要由前尖(paracone)构成。
标本描述,其资料来自1924年亨利·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的解剖论文。
(一)头骨特征
围绕颅骨标本,科学家们作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并且与巨大的强中兽(Harpagolestes)的种(Harpagolestes uintensis)进行了对比:
H.uintensis A. mongoliensis
头骨总长 429 834
(面长+颅区)
颧弓宽 270 560
面长 206 500
(下第1门齿i1到下第3臼齿m3的跨度)
颅区长 223 334 (单位:mm)
(m3往后到骨节condyle)
这些数据表明安氏中兽几乎是强中兽H.uintensis的两倍,而从面区占颅骨整体比例来看,其吻部所占比例甚大,而颅区比例不大,可能它的智力不是太高。
(二)安氏中兽牙齿特征的描述如下:
I2极度加大,i3很小;上犬齿没有保存下来,但从着生位置的痕迹来看尺寸应该很大;Pl很小,只有单一齿根和齿尖;P2双齿根,只有一尖;P3有未发育完全的第三齿根,双齿尖,具突出的原尖protocone,而无第二尖deuterocone;P4大而臼齿化,具突出的第三尖tritocone、三齿根;M1尺寸稍小,具三齿根;M2宽大呈三角状,中尖大,具突出的原尖protocone和第三尖tritocones,第二尖deuterocone磨损;M3原尖与第三尖突出,具未发育完全的第二尖。
中兽类在齿型上的改进显示其已经适应食肉习性,但它们尚未具备正宗食肉哺乳动物的标志——裂齿,而最先具备原始裂齿的是其后与中兽共享一片蒙古蓝天的肉齿目动物。
中兽科动物的体型差异很大,小的如豺狗,大的可达数米。安氏中兽属于最晚近的踝节类,人们对于这种神秘的巨兽目前还知之甚少,原因是化石证据不足,除1923年找到的这具头骨外,尚未有新化石被发现。其种属的确定也完全是以头骨的化石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其体长是借鉴了强中兽的头骨与身体其它部位的比例计算的。而体重和整体复原图也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之所以将安氏中兽头骨与全身比例以强中兽作比较是因为它们同属压骨型中兽,具更为近似的身体构造。
就身体的综合素质来讲,安氏中兽无疑是曾出现过的最强大的陆生哺乳类食肉兽,与其后在蒙古崛起的肉齿目牛鬣兽科的裂肉兽、鬣齿兽科的伟鬣兽、巨鬣齿兽当之无愧地堪称“老第三纪四强”。而单从体型比较,只有裂肉兽堪与其相提并论。
安氏中兽所在的踝节目也拥有着显赫的地位,是后来的有蹄类和其他诸多门类动物在系统发育上有着重大渊源。北半球的踝节类与奇特的南方有蹄类是最重要的古有蹄类,比起钝脚目和恐脚目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人们相信鲸类与中兽类有着相当紧密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是中兽演化出鲸类还是二者有一共同祖先尚未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海象等鳍脚类的祖先也出自踝节目的熊狗科(Arctccyonidae)。
安氏中兽在科普作品中的名气远超它的所有亲戚,可以说是大多数动物进化类与古生物类读物哺乳动物进化阶段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这可能就是由于它的神秘身世和硕大体型以及所在门类重要的历史地位吧。不管怎样,以安氏中兽为代表的中兽科动物在自己倒下的同时已经成功地与肉齿目完成了食物链顶端权位的交接。这之后的食肉动物变得更加专业化了,具备了裂齿的肉齿目对食肉习性更为适应,而中兽类也完成了大自然赋予它们的进化使命
六、蒙古安氏中兽的介绍
蒙古安德鲁斯中兽(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属踝节目三尖中兽科(尚存争议),生活于晚始新世距今4000——3500万年前的中国,名称缘自其发现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是曾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类食肉动物之一。最新研究发现,安氏兽的臼齿原尖十分粗壮且布有粗皱纹,臼齿拥有后小尖,下臼齿主尖和下后附尖均无纵脊的任何痕迹,在主尖和下后附尖之间有一道明显的横脊将二者隔开,这些特征均与中兽类存在本质的不同。所以,安氏兽被排除出了中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