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的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是什么?

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诗38首。

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介绍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介绍如下: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淮安)人,祖籍安东,明代著名文学家,也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最终完成者。

吴承恩从小就聪明伶俐,饱读诗书,而且吴承恩对于神话故事非常痴迷,这也是为什么吴承恩在仕途上失利之后能够完成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原因。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朝的后半期,经历孝宗明正统、踪正德世宗明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代后半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与开国功臣之初有较大的不同,政治上无产阶级矛盾、中华民族矛盾及其剥削阶级内部矛盾持续恶化,日趋锐利。

观念文化艺术上启蒙思想盛行,人性释放思想上涨,市民文学日益朝气蓬勃发展,小说和中国戏曲写作进到一个全方位兴盛兴盛的阶段。经济发展上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此外思想文化层面也在发展,市民文学日渐朝气蓬勃,大家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阶段小说和中国戏曲的写作进到兴盛阶段。

最终再加上吴承恩自己的波折历经,从小聪明,钟爱读神话传说故事,可是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挫败,被污蔑,全部的一切加起来,也许令吴承恩对这一社会发展形成了很难忘的认知能力,而这种个人经历,也都和西游记原著要想表述的核心很切合,这也是将他觉得是作者的因素之一。

吴承恩读过许多书,很理性,尽管遭受打压和不合理工资待遇,可是他却很理性地在《西游记》中“怒骂”,因为精准定位也是鬼神小故事,因此西游记原著可以广为流传出来,并不像其它一些书,也许由于过于显著,也许是当政者类似“清风不识字”的逻辑思维,被吞没在看不清的角落。

三、西游记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作品历史意义?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它的写作背景是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和尚玄奘去天竺游历,学习经文。

《西游记》主要内容是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唐僧,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其中唐僧心地善良。孙悟空神通广大,惩恶扬善。沙僧任劳任怨。猪八戒好吃懒做。

《西游记》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长篇神魔小说。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四、西游记作者介绍及历史背景

吴承恩生平简介: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 ,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西游记写作历史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