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

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的珍稀动物,生活在水中,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白鳍豚是我国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多万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水系中,享有“活化石”的美誉。

锐减原因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

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特有的国宝。

白鱀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1988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进化历程

白鱀豚分化自海豚支系(Delphinida),该支系包含了除抹香鲸类以外所有的现代齿鲸。化石证据显示原始的海豚诞生于2500万年前,并在2000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

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种史前动物的下颌骨化石片段,这块下颌骨来自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属名:Parapontoporia)。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现代白鱀豚与之相比差别不大。

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2000多万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水系中,享有“活化石”的美誉。每逢天气骤变之前,气压变低,白鳍豚就会跃出水面换气,它们那美丽的身影提醒着江上渔民,暴风雨就要来啦。江民们感激而敬畏地将它视为保护神,更留下了很多传说,有“长江女神”的美名。

白暨豚的特点: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

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

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长江流域特有的国宝。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称白鳍豚,又译作“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淡水鲸,曾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系与富春江,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

分类位置一度存在争议,曾被视为亚河豚、恒河豚等其他淡水豚类的近亲,后经全面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确认其自成一科,为古老的孑遗物种。

白鱀豚通常结成小群活动,捕食小型鱼类。性情羞怯,缺少丰富易见的生态行为,长久以来鲜为人知。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中国工业和渔业发展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1988年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因国内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各类危害其生存的活动始终未能遏止。

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国宝)

因长期未得到有效保护,白鱀豚种群的衰亡态势已不可挽回,被认为是长江动物群中伴随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众多牺牲品的代表,也是首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尽管白鱀豚在1918年便已被西方学者描述,但中国学界至1978年才正式对其开展研究工作,而活体白鱀豚在当时已十分罕见。

1980年一头雄性幼豚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将其饲养并取名为“淇淇”,自此成为白鱀豚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亡后再无确切的白鱀豚活体记录。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联合欧美及日本的科研机构,组成近40人的考察团进行为期六周的“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最终未观测到任何白鱀豚,国际学界因此认定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07年以后零星的目击报告和影像资料显示白鱀豚可能还有残余个体,但已不足延续种群。

分布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

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日常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常见的是2-6头组成的小群,有时形成约达16头的聚群。但也经常发现个别白暨豚单独行动。群居的白暨豚一般有一只成年或老年的大个体豚引路,中间是幼豚,后面是青壮年豚。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暨豚科

白暨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2000多万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水系中,享有“活化石”的美誉。每逢天气骤变之前,气压变低,白鳍豚就会跃出水面换气,它们那美丽的身影提醒着江上渔民,暴风雨就要来啦。江民们感激而敬畏地将它视为保护神,更留下了很多传说,有“长江女神”的美名。

白暨豚的特点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

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