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山西周墓出土神秘弓形器,其用途成谜,小编认为它有这个用途
在陕西省宝鸡市的石鼓山,考古人员在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墓里,出土了一件奇特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之所以说是奇特,因为考古人员不仅不知道它的用途,就连它的名字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它的背后,都藏有什么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2年,在宝鸡市石鼓镇的石咀头村,一户村民家里正要建新房。可刚刚开始挖房屋的地基,人们就挖出了青铜器。挖出文物了,这还得了。村长一方面叫停建房工程,一方面找人看住现场,又忙着上报上级部门。文物部门派专家赶到现场后,对当地一勘探,发现此处竟然是一个商周时期的墓葬群。其核心区域有中型墓2座、小型墓5座。在核心区域的西南方,还另有5座小型墓葬。
经过整理发掘,截至2013年12月,考古人员共发掘了小型墓葬10座,中型墓葬1座,先后出土了玉饰,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230余件。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青铜器十分奇特。这件青铜器整体呈一种变形的弓形,中间是一段宽而且扁平的长条弧,但曲度不大。两端则分别是一个弯成近乎半圆的,细的弓形。在弓形的两个末端,分别有一个球状的镂孔铜铃。
这是什么东西?没人认识。根据其形状,暂时叫它“弓形器”吧。考古人员将这件奇特的青铜器带回去,一查找资料,发现这个青铜器还挺有意思。
首先,这件青铜器在 历史 上绝对不是孤品。在商周时期,它是件常见之物。其材质多为铜质,少有玉质的。形状与在石鼓山出土的基本一样,只是弓臂的弧度不一样,而且,弓臂的末端,除了球状镂孔铃,还有少数为马头,或者蛇头的兽头形铃。在中间部分,通常还饰有花纹,图案有镂空人体纹,兽面纹,龙纹,凤鸟纹,蝉纹等等。
这件青铜器,古人管它叫什么名字呢?因为过了商周,这件青铜器就没人使用了。所以,古人和我们一样,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那弓形器是做什么用的呢?遗憾的是,没人知道,但有几种不成熟的说法。
第一种,认为弓形器一种铃铛。这种说法,早在宋代的宣和《博古图》中就采用的这种提法。到了清代,李光庭用《吉金志存》一书,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弓形器,只是个挂在马额上的铃铛。
第二种,认为这件弓形器就是一件装饰物,单独拿出来,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一种说法,认为是盾牌上的饰物,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它弓囊上面的物品。这个说法,分别得到了不同考古学家的认可。
第三种,认为弓形器是弓上的一个附件,其用法是这样的,首先,将弓形器装在弓的中段。这样,在张弓的时候,一方面能增加弓的强度。另一方面,当弓拉到一定力量,用普通话说,就是达到标准时,弓形器两端的铜铃就会振动发声。这样就可以证明,您的弓拉的合格了,可以发射了。
区别于以上三种,最近,专家们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
这个说法认为,弓形器是一种“挂缰钩”,是一种用来驾驭马车的专用具。那具体怎么用呢?古人在驾车前,通常用布条,将弓形器挂在腰带上。然后,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将马缰绳经挂在钩上。这样一来,既不影响驾车,同时也解决了双手,甚至可以拿起武器开战。这种说法,在学者中拥有粉丝最多,不少考古专家等都支持这一观点。
既然它是马车上的部件,是不是说明古人将马车也都陪葬了呢?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弓形器的周围,没有找到关于马车陪葬的任何痕迹。
这就有意思了,古人既没有把马车陪葬,为什么又要把弓形器带进墓里陪葬呢?专家给出了答案:其实啊,因为视死如生,古人还真想把马车带到墓里陪葬。可是,除了像秦始皇等等的封建君王,马车对于包括贵族,有钱人在内的任何一家,都是一件贵重的大件儿。把这样一个时常使用的大件儿就这么弄到墓里陪葬,一般人家还真舍不得。那怎么办?古人想出了个折中的办法:不陪葬马车,就把弓形器陪葬,用来代表马车了。这样一来,逝者满意了,活着的人也没有损失多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弓形器的形制、用途越来越清晰了。只是,它的真正名字,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有关弓形器的一切,都能水落石出。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 历史 撰稿人:张洪光
有大量青铜器的西周墓,墓的位置和鼎的数量有何关联?
西周是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青铜冶炼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工艺精美,造型雄奇的青铜器在此时也现世,并且上面多半都会伴随着长篇的铭文。其中包括青铜器、乐器、兵器、食器以及其它的器具等。这也为日后的历史考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一、青铜器以"礼仪"承载的方式存在
在西周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以两种的形式存在,第一种形式便是常规的礼仪,另外一种形式便是礼仪承载物的"礼器"。礼器是举行重大仪式的主要道具,所需要的礼器在种类、数量、位置的摆放和排列的方式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并且都会和礼仪有所对应。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也将西周的历史文化以及规章制度很好的通过随葬礼器保存了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二、青铜器为墓中人身份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就西周的墓葬而言,青铜器成了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且这些随葬的物品当中还会出现数目较多族徽和人名。一般墓主人的生平介绍会出现在特定位置的青铜器上面。通过这些铭文的介绍,后世的考古人员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的准确合理,有依据可循。
三、西周时期,食器早已成为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之一
近年来,湖北随州叶家山、陕西宝鸡石鼓山等新发现的西周初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青铜器。随着器用认知的不断深化了解,为我们进一步挖掘这些青铜礼器蕴含的史料价值和进一步揭示周初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叶家山西周墓地反映了西周封国(曾国)的墓葬情况。其中,"曾侯谏"墓出土食器方鼎、分裆鼎、圆鼎、簋、甗、鬲,共十三件;酒器爵、觯、尊、卣、漆壶铜扣,共七件;水器盘、盉,共两件。宝鸡石鼓山墓地处于西周统治核心区域——王畿地区,其中食器组合壁龛占出土青铜礼器壁龛的3/5,而另一个墓坑中更是出土有食器鼎、簋、甗、簠、甑,共三十八件之多,接近墓葬出土青铜礼器总数的80%。
从上述两处墓葬青铜礼器器用组合反映出的特点并结合过去发现的同时期王畿、封国及地区性宗族墓葬,我们可以发现,西周统治核心区域内铜器墓随葬铜礼器组合,与叶家山曾侯、羊子山鄂侯、琉璃河匽侯及疑似管国故地的郑州洼刘等西周封国以及大河口霸氏等地区性宗族墓葬之随葬铜器组合,特征一致。这说明,早在西周初期,周人已经在使用一套很完备的食器,(食器:鼎(方鼎、圆鼎、分裆鼎)、簋、甗;酒器:爵、觯、尊、卣;水器:盘、盉)。周人的文化特质随着封邦建国与文明同化,传播到更了更为广阔的地区,因而在空间与时间上显示出持久而顽强的生命力。
四、墓葬中空间位置与物品摆放所蕴含文化信息
在西周的墓葬中,随葬器物的摆放位置及其与其他器物、墓主人遗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往往赋予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大致说来,在器物基本组合较一致的情况下,摆放位置上存在着几大类分置;食酒水器分置、酒水器聚置、食器分置酒水器两端三种情形。
前两种分置通过食器鼎、簋组合等的绝对优势数量体现出周人重食的文化特征;将食器分置酒水器两侧,突出酒器地位的置器方式可能与周初的殷商遗族有关。
如果从器物基本组合层面来看,周人的文化特性被普遍遵循,而从置器位置等器用方式上看,可将青铜器器用组合关系分为如下几种关系来考量:
1.功用组合:指不同功用的器用组合。一套完整的功用组合应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及车马器等,这个功用组合与墓葬中随葬的陶器、玉器及其他材质的器物共同构成贵族墓葬必备的完整组合关系;
2.器类组合:指青铜器不同器类之间的组合,具体指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别;
3.器种组合:指青铜器不同器种之间的组合,是相对于器类的下一级组合,具体指食器中的烹煮器与盛食器、酒器中的温酒器、盛酒器与饮酒器、车马器中的车器与马器等;
石鼓山的简介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集会,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命根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渭南石鼓山,大多仿照西岳华山而命名。除东、西、南、北、中五峰外,还有长空栈道、龙潭、天池等景,因此,又称小华山。
在辽宁省庄河市长岭镇,也有一处石鼓山,现称为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山后石城东北2000米,305国道南。
《旧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今一面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城山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便是在石鼓山。
高句丽将军温沙门战败于此。 《三国史记》:冬十一月 唐右领军中 将薛仁贵等 与我将温沙门战於横山 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