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

“阐旧邦以辅新命”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这句话作者曾在《康有为‘公国上书’书后》中写道:“我把这两句诗简化为‘旧邦新命’。这四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是指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是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是作者的平生志向。

“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出自《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高明”,是说性格高亢明爽。“中庸”,是说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这句话是为作者平生追求的境界。这副对联集借鉴前人的词句,工稳自然,同时又恰切地描绘了作者的形象。

这两句话是冯友兰先生自题的座右铭 。这副对联约写于1987年。当时作者已经92岁了,视力与精力都已经开始不济;但是仍然奋力向前,依靠助手完成了《中国哲学中新编》。

扩展资料:

冯友兰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这副对联用以自勉,他说“上联说的是我的学术活动方面,下联说的是我所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这副对联悬挂在三松堂书房的墙壁上。这两句话表达出只有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从容潇洒。坚定的学术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两股细流,尽汇于此座右铭中。

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君子既尊崇德性,又勤学好问。既宽广博大,又精细入微。既高明至极,又行于中道。

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此句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原文如下: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注释:

(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2)优忧:充足有余。

(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5)其人:指圣人。

(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7)凝聚,引申为成功。

(8)问学:询问,学习。

(9)倍:通”背”,背弃,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参考资料

中华文化讲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