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建筑分为几大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 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 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建筑可以分为 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1、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 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 、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 ,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2、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 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 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 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 ,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 其最为鲜明的代表。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 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 ,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4、京派,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 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 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5、苏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带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 ,充满了江南 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论:园林式布局讲究结构,布置曲折幽 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 ,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讲求一个“藏”字 ( 对比欧洲园林)大半为皇家园林,规模大,园林开门见山,一览无遗,一目了然 。而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借景 ,中国传统园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为:厅、堂、斋、 馆、楼、台、亭、榭、门户、游廊、天井和巷道 。

6、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只是在这些地区当中山西一带的建筑风格较为成熟。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 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

二、中国传统建筑流派有哪些,如何区分它们?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人的穴居、巢居至发展到今天,建筑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科技、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的发展过程同样体现了文化诸要素的作用。门户在建筑学上是指正门、房屋的出入口。宋·刘攽 《新晴》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建筑自然的发展和演变当中,但一般人不会有建筑史的观念,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怎样的建筑史发展阶段当中,中国建筑史的书写在不同朝代中是怎么变化的等等。产生这样的观念,需要学术范畴内的建筑史研究介入。在中国,按照现代的或者说西方的学术,重新来塑造中国建筑史的观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开拓者之一,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物。

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小众的。但是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群。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走进各处厅房内也许你会发现,虽然牟家曾经富甲一方,但房间里的布置和装饰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奢华,反倒处处充满浓郁的胶东民居风情。

三、中国古建筑主要有哪些流派/派别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岭南风格)

岭南派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关于岭南派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和风格,我们引用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评论来概述。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徽派)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中国建筑流派之五(海派建筑)

上海的传统建筑叫海派。这个有人把海派和北京的建筑京派,和广州的建筑粤派称为三种建筑。海派建筑的特点第一是可以吸收你的好的东西变成我自己的东西,第二个特点是使用,有用就是好。第三个特点创新不断地翻新,现在一句话叫与时俱进,这个也是现在非常有价值的提倡的一点。什么叫海派,海派是什么样子的?我说海派不是形式海派是风格,三个风格。

它的形式下面是古典主义的,顶上是巴洛克的,巴洛克就强调建筑的装饰,他的左右两边有两组雕塑,这两组雕塑和建筑你说是雕塑也可以,你说是建筑业可以,建筑和雕塑被融为一体了,这个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了,这两座雕塑被敲掉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又恢复上去了,如果没有这两个雕塑这个建筑的形式是非常难看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和谐。海派的建筑艺术不是乱七八糟而是非常和谐、协调的,他可以把各种建筑形式都集中到一个形式上来,使得它非常和谐,这个很不容易,这个是一个特点。 海派建筑另外一个宝贵的方面就是住宅上海的近代住宅非常多,西班牙式的,美国乡村建筑,美国的殖民地式,一些最早地方的那些住宅,还有印度式、日本式,还有德国式、俄国式,还有现代派,应有尽有。建筑是文化不是机器,机器可以改,可以改成全世界都一样,建筑不同建筑还是一种文化,所以建筑失去了文化特色这个建筑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四、介绍一下建筑的几大流派

1、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是中国建筑流派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的徽派建筑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2、苏派建筑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3、闽派建筑

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京派建筑

京派建筑是中国北方建筑的典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京派建筑的历史地位。京派建筑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在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后,仍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

不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与四合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5、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派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派建筑

五、中国建筑八大流派是什么?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是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一个房屋四面有墙,在中间围起来一个方形的庭院。

八大建筑流派特点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汉族民俗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更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岭南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

川西民居住宅布局开敞自由,汉族民居建筑一般是以庭院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就是院。有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十分灵活,对对称要求不严格。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汉族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盈自如。

六、中国建筑八大

中国的传统建筑八大流派——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八大流派风格迥异,各成一景,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

四合院里的天地

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所谓四合,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传统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

单体建筑·细细赏

影璧 在四合院中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

垂花门

倒座房 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临近胡同,一般不开窗。其中的房子一般都是仆人居住。

正房 一般都是三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

厢房 东西厢房是子孙住房,也常为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东厢房一般是长子长媳居住,高度上也略高于西厢房。

耳房 是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如果院落狭长,厢房通常也设有耳房。

后罩房 通常是最里面的一进院落,靠近边界房子,通常为女眷居住。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因此房屋尺度和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四合院中除了内宅、外宅主要院落之外,还会存在一些小的院落。内宅院落中通常会种树,不过可不会种植松、柏、杨!

△四合院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轴对称,但是用法极为灵活,大到皇宫、王府,小到民居,都有四合院的身影。院落错落有致,房屋独立存在,游廊连接,起居便捷。

徽派情怀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见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集徽州山川风景灵气,融汉族民俗精华,结构严谨,雕镂精湛,更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古代徽州各村均有独立宗祠,家族思想非常浓厚,加之徽商的崛起,出现大量优秀的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等。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中国八大建筑流派PPT)

徽州建筑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井,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

木构架为主 以砖、木、石为原料。梁架注重装饰,以桐油饰之,彰显古朴典雅。立柱用料也很大,斜撑等大多饰以花纹、线脚。

注重装饰 多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古雅、简洁,显得如诗如画。

注重装饰 在装饰上面,大多采用砖、木、石雕工艺,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如画,融古雅、简洁、华丽于一体。

徽州三雕

砖雕 主要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顶,以徽州盛产的、坚硬细腻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即成装饰。题材多样,有山水林园、龙虎狮象、历史人物等,民间色彩浓重。

石雕 主要用于寺庙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装饰,属于浮雕和圆雕艺术。题材受到雕刻材料的限制,主要是动植物、博古纹样和书法。

木雕 宅院内屏风、栏柱、桌椅、文房用品上都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广泛的题材涵盖人物、山水、花卉、回纹,各种吉祥图案应有尽有。

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的徽派建筑,造型别致丰富,追求韵律美,马头墙、小青瓦,一眼就长进心里。

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的徽派建筑,造型丰富,追求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深入人心。

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中水系是特有的景致。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形复杂多变,于是建筑表现为院落小、开间大,并以两层楼房为主。临水而居,建筑粉墙黛瓦,显得素雅清新,夏日倍感清爽。

江南民居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起到防潮的作用。

△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檐廊 由邻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的屋顶,与栏杆共同构成。不仅可开店铺,也是聊天的场所。

二层建筑 底楼是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为了防潮,也扩展了有限的空间。

清新淡雅 雪白的墙壁、黑青的瓦,粉墙黛瓦是江南民居给我们的最直观感受。梁架不施彩绘,木构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

马头墙 是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在较大密度的建筑中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吊脚楼 当向河面延伸出的空间过大时,就会在底部设支柱,屋顶铺瓦形成江南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

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

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现出的是轻巧通透——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吸收着新的工艺。碉楼、骑楼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骑楼 是一种商住建筑,最早盛行于北欧、地中海一代,二十世纪初成为岭南地区临街商业楼房的建筑形式。它适应了南方潮湿多雨气候,防雨遮阳,同时也便于顾客选购商品,在两广、福建、海南地区广泛存在。

祠堂 和江南地区黑瓦白墙的建筑不同,广东的祠堂格外简朴,从头到尾都是灰色调。广州陈家祠是中国宗祠建筑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既有粗放精简、成片的豪迈,又有精雕细琢的细节,庄重大气而不失精致典雅。

岭南建筑注重装饰,屋脊、墙头、细部收口等处都少不了装饰,不仅为了美观,并且充满趣味。石雕、木雕、陶塑、琉璃等工艺屡见不鲜,装时所采用的题材也是包罗万象,且充满地域特色,如岭南佳果,番石榴、芭蕉、杨桃等广泛出现。

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

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

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吴越文化和长江中上游文化、京派等地域文化,便成“海派”。

形成背景

百年岁月洗礼,各国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已经完美融合。海派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起源于西方文化渐入,这些思想和技术体现在建筑上,就出现多种建筑风格并存。

是不是联想到了中外闻名的“石库门”?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而得名“石库门”。不少石库门门套上有巴洛克装饰,但黑漆大门上又有中式的装饰,西方装饰形式内部,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式场景。

△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

不论是石库门、花园洋房还是外滩建筑群,都可以感受到海派建筑以人为本的核心,同时有选择地汲取外来文化,凸显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师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点。

花园洋房

起源于上海的花园洋房,自19世纪中期起,为上海、福建、广东一带上流阶层所专属,更具体地说,它是当时国内房地产开发商顺应上海租界辟建而带来的市场需求。从现在房地产定义观点来看,当时的花园洋房相当于现在的独栋别墅。

外滩西式建筑

从延安东路到苏州河临黄埔江岸,存在一排建筑,包含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结合风格各异的多种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建筑群。

朴实飘逸的川西民居

朴实飘逸的川西民居

不同于江南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川西民居自带一种朴实飘逸。天人合一、因地制宜,于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呈现质感美、自然美。

传统川西民居诞生川西平原,位于眠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川西人讲究礼节,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大小院落中的天井和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都为人们创造了纳凉、嬉戏、喝茶下棋及接待宾客的明朗生活空间。

△朴实飘逸的川西民居

开敞自由 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十分灵活,对对称要求不严格。

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气候多采用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盈自如。

朴素淡雅 川西民居色彩朴素,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为棕色。重点装饰部分是小门楼,常常雕而不画。

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川西民居,以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将周围大环境引入封闭内向的小环境,形成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朴素淡雅

川西民居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为棕色。重点装饰部分是小门楼,但还是以冷色调为主,常常是雕而不画。

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川西民居,以“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将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内向的小环境中,形成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川西邛笼建筑

川西邛笼建筑

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数丈,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即为邛笼(也称为石碉)。在千年历史中,军事防御是邛笼的重要功能,碉高墙厚,多依山守险,易守难攻。

邛笼建筑广泛分布在横断山脉地区,处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西段,更多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特殊的地理条件带来丰富的天然材料,以岷江上游为例,向北沿江而上,一过都江堰,就有遍地鹅卵石和片状云母石。当地人们用深厚的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来夯筑墙身,铺设屋面。

风大寒冷,邛笼建筑多向阳背风,东西方向极少开窗。弯曲的狭隘的街道空间一方面阻止了风在其中穿行,另一方面在炎热的白天提供人乘凉之处。

△川西邛笼建筑

邛笼居住民族多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加之严寒的气候在客观上决定了它的楼层功能分布。邛笼建筑一般空间高度多在二点三至二点六米之间,一般由三个不同标高的层面组成。

书院建筑

书院建筑

儒家士人将书院视为独立研究学问的场所,从萌芽之日起,就与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书院一般都建在偏僻、静谧、优美的名胜之地。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体现,反映礼乐相成的思想。书院建筑群讲究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层递进,用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和内外。

△书院建筑

古代文人反对土木之奢,提倡简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此,书院更多吸取民间地方建筑的特点,显得朴实庄重,典雅大方。素雅少雕饰,彰显朴实自然之风。

书院建筑虽较为封闭,但所处环境十分开阔,两者构成有机联系,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体现。儒家士大夫将建筑设置在宁静怡人的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情山水。

古代文人反对土木之奢,提倡简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此,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贤官”、“官员下马”等神圣氛围。更多吸取民间地方建筑的特点,显得朴实庄重,典雅大方。

书院建筑虽较为封闭,但所处环境十分开阔,两者构成有机联系,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体现。儒家士大夫将建筑设置在宁静怡人的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