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的产生和发展是什么?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书”、“正楷”等,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得名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进化而成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已能看到一些楷书的体势,《熹平石经》的正方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开启了楷书的先河。

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魏晋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钟繇和王羲之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法家。他们集古隶之方正、汉隶之遒美、章草之简捷,从而使楷书不断完美,开创了端庄工整的楷书书体,揭开了中国书法史新的一页。因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者,自吴碑之《葛府君》及元常(钟繇)之《力命》、《戎辂》、《宣示》、《荐季直》诸帖始,至二王则变化殆尽,以迄于今,遂为大法,莫或小易”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书于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画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中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又有创新,各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至今人们学习楷书还是以唐楷为典范,因为唐楷的笔法起讫分明,结构挺匀,形体方正,应规入矩

楷书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气势流畅,形体优美。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长方形,形成了楷书体式的外在美和情态的内在美。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凯叔讲的。由于写起来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长期实践证明,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作为官方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

楷书起源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

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

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扩展资料

结构特点:

1、蓄势

颜真卿在其《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这就是说写字的笔画和结构都要含蓄,笔短而趣长,画若不足而意气有余,就是把运动中的力量蕴藏在含蓄的笔画之中。

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气势。运用蓄势最多最好的是唐代的楷书大家颜真卿,他的书作可以用《大字麻姑仙坛记》为代表。字例“声”“归”“布”“时”诸字末笔不放长,写的含蓄有力。这是他善于用隶书的结构和气势融化到楷书的结果。

2、补空

楷书要写的丰满和谐,破除呆板,在需要的时候对某些汉字结构做些适当调整是必要的。补空的目的也并非是填补字的空白处,而是解散原来汉字的结构,在它的某一空白处进行延伸,迁移,补充,完善,进而使整个字结构有虚实相生之妙。

需要注意的是,要审时度势,熟悉六书原则,不可乱书。字例可见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圣”颜真卿《东方朔画赞》“嘲”等字。

3、展缩

隋僧智果在《心诚颂》中说“回瓦留放”“变换垂缩”,他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字中,同类的笔画不可重复并出,要有留有放,有伸展有收缩。比如,重出的两捺,要一收缩一伸展,才能有变化之美。在偏旁部首和结构单位里也有展缩变化,目的都是使字的结构富于变化之美。

4、易位

书法创作中常见的易位例子如“稣”“秋”有左右易位;“鹅”字写为上下结构。有的认为是原来的字难于结体,其实是为了打破楷书常见的视觉习惯,使其姿态各异,增加情趣,追求其变化之美罢了。

5、增减

书法的创造是书法家对文字定体依势要求进行省减或者添繁,一方面是打破平匀工整,增加疏密感,另一方面是对文字的美学改造,造成视觉反差。当然增减笔画要有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书

楷书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楷书的演变过程是:

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分类:

1、小楷

小楷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2、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楷书

楷书的发展过程

楷书,原来是这样发展的……

  楷书在汉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初学书法不可或缺的练习书体,楷书对于推动文字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楷书至今通用的内在原因。

01、楷书的源流

楷书的概念:楷书名称中的“楷”,是法式、典范的意思,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韦诞字仲急将,京兆人,善楷书。”其实在古代,楷书概念比现在广泛,唐代以前,楷书也兼指八分书与隶书,但是秦汉时期的隶书是古隶,不能叫做八分或正书。唐初以来,先把隶书改成八分,又把八分和正书混成为隶。西汉时期,曾把隶书称为真书,包括隶书、八分、正书,直到北宋才以楷书之名代替了正书的称谓。

楷书的起源:关于楷书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西晋卫恒《四体书势》:“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作楷法。”这句话不准确的,就像张怀瓘说行书是王次仲创立的一样,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都是一大批人集体努力的结果。目前楷书的起源有四种说法:

1.楷书起源于章草。

2.楷书起源于行书。

3.楷书起源于草隶或古隶母体。

4.楷书起源于隶书。

楷书的类别

1. 通过时代的划分

通过时代对楷书大致分为三类:魏晋楷书、南北朝楷书、唐代楷书。

魏晋楷书简称“晋楷”,主要是指从汉末到魏晋时期,以三国魏时的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为代表的小楷书法。

南北朝楷书也称“魏碑”“北碑”“魏楷”,主要是指北魏时期的铭石楷书,清代中叶以后魏碑又一次发扬光大。魏碑的主要特点:第一,总体形态是“方”和“密”。第二,大多不受法度拘束,任笔为体。第三,刀刻成分比较重。

唐代楷书主要是指初唐以后成熟的楷书,取法魏晋、南北朝、隋代碑版并加以创新,使楷书达到巅峰。

2.通过字形大小的划分

针对楷书的大小。将楷书分为大楷、中楷、小楷。

“大楷”一般泛指字的直径在两寸以上到拳头大小的楷书,很大的字成为“榜书”,榜,本意是木片,引申为匾额,古称“署”,因此榜书古名“署书”。

“中楷”就是平常说的寸楷,字径约一寸。

“小楷”是指字径在两三厘米以下的楷书。练习书法时,不能以大楷的方法写小楷,也不能用小楷的方法写大楷。

楷书的发展,楷书的萌芽阶段:

东汉末年楷书已经初见雏形,方兴未艾,三国时期不只是隶书向楷书过度,其他书体也在发展。1984年从三国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及其家族的墓地中发现墨迹,从这些墨迹中可以看出楷书笔画的端倪,传三国魏时钟繇楷书《宣示表》《荐季直表》是隶书向楷书转型的代表作品。

楷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也已经基本定型。

三国魏代表人物是钟繇,其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钟繇小楷特点是用笔方法一拓直下,改变了蚕头燕尾,削弱了隶书波磔笔意。

晋代楷书主要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黄庭经》是小楷上品,对于学习小楷的朋友,这个本帖不可绕行。王献之《洛神赋》也是小楷的经典之作,虽然就只有13行,但灵活娟秀不输其父。

南北朝书法遗存多为碑刻、摩崖石刻、墓志、造像记、写经等,总体上来说属于楷书的不完善期,因为多数字体介乎楷隶之间,隶字少楷意多。代表作品有《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萧憺碑》《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元桢墓志》《刁遵墓志》等。隋朝著名楷书碑刻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隋朝著名墨迹当数智永《真草千字文》。

楷书的成熟阶段:如果说晋代达到了中国书法史发展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唐代就是第二个高峰。

唐代楷书名家很多,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有徐浩、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裴休等。

唐代楷书总体特征是法度严谨,体态端庄。欧阳询代表作有《九成宫》《化度寺》《虞恭公》《皇甫诞》;虞世南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褚遂良代表作《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薛稷代表作《信行禅师碑》;徐浩代表作《陈尚仙墓志》;颜真卿代表作《颜勤礼》《自书告身》;柳公权代表作《玄秘塔》《神策君碑》;裴休《圭峰禅师碑》。

学习楷书的意义:有些人认为楷书不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认为楷书之前有隶书、篆书、甲骨文,应该从更古老的文字开始,这是一种误解。

唐代张怀瓘《六体书论》:“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张怀瓘用人的动作来必须楷、行、草,楷书就像小孩子爬着站立,行书就像走路,草书就像奔跑,不会站肯定不会走,何谈爬?楷书包容性很大,行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与楷书想通,不过在笔画的连接、省略上快捷许多,说白了就是楷书的“快捷方式”。

孙过庭《书谱》中也强调了草书和楷书的关系:“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楷书很严谨,楷书学好以后其他书体就容易很多。

  建议初学书法最好从楷书开始练习,其次是隶书,因为隶书和楷书结构基本相似。

楷书的起源,朝代,特征,代表人物,作品,历史典故

1、楷书的起源: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2、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以后,两个时期。

3、特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更趋简化。

4、代表人物:

四大楷体: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

5、作品:欧阳询《九成宫》、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告身书》等。

6、历史典故: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