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舞是哪个民族的

扁担舞是属于壮族的舞蹈

扁担舞是属于壮族的舞蹈,主要来源就是舂米的劳动生活,并且这个是从舂米舞,然后发展成为扁担敲打板凳的方式。人们就在此起彼伏以及错落有致的敲打期间,然后再去表演插秧、收割、打谷以及舂米等。

刚开始的时候扁担舞就是使用一块木板,直接盖在舂米槽上面使用扁担去敲打的。由于石槽很重,无法搬动,后面就慢慢更换成为长条凳。现如今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期间,每个村寨里面都会打扁担,一旦过了十六以后,就不会再去打扁担。

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扁担舞表演时人数不限,但必为双数,二、四、六人均可,舞者持扁担面相对站于板凳两旁,按规定的点子击打舞蹈。

时而竖握扁担互相对击,时而又横握扁担,以两端敲击凳面。有时于板凳两侧的二人作一组互相对击,有时又可转身与旁边一人为伍对击,中间还可穿插以四人为一组的斜向交叉击打。

扁担舞的表演服饰为壮家妇女平时所穿的生活服装,包花头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长裤,系胸兜;道具有板凳扁担两样,板凳为木制,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高约一尺五寸;扁招为竹制,长约四尺五寸。

壮族打扁担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这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他的都是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虽然在外人的眼里看起来可能会有一些荒诞和无法理解,但是在他们本人的心目当中确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承的,也有着自己所代表的独特意义。壮族流行着一种打扁担的习俗,这种习俗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反映了人民的劳动过程,并且到现在还有着一种娱乐的作用在里面。

一、少数民族中的第一

在56个民族当中,除了汉族的人口最多之外,在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的就属壮族了,壮族是一个整体发展比较完善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壮族他们的历史渊源也比较久远,在先秦时期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出现了,壮族有着1000多万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地区。

二、象征作用

壮族当中有着一个特有的习俗,叫做打扁担。这一个习俗的由来也是历史悠久的,有着史书的记载,打扁担也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才有了现在这个名字的。打扁担的时候,其实动作非常的简单,就是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根扁担,去模仿各种各样的劳动的动作,有的时候还需要敲到地上发出声响,这样一个简单,有仪式感的习俗,也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于劳动的崇敬,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

三、娱乐作用

这样的一个习俗除了具有象征意义之外,它的娱乐作用也是非常强的,因为在打扁担的时候身体是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操作的,像站立,蹲下或者是跳跃等等,都能够对壮族人民的身体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打扁担这一个习俗还具有着娱乐作用,能够活跃人们的身体,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壮族三月三打扁担 的习俗是什么?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民族中壮族跳的什么舞

壮族扁担舞,又称壮族打扁担,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壮族打扁担的用途

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